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石,离开了健康的土壤,一切都无从谈起。而如今,土壤的健康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土壤问题已经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对农作物的安全和可持续生产构成了威胁。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土壤健康,走到了土壤修复的道路上来。国家推出的双零增长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土壤可持续发展。
品质农业 大势所趋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其中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曾表示,今后农业发展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让高质量发展成为农业主攻方向。
未来农业,品质制胜,只有好土壤才能产出好农产品。在目前无土栽培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土壤依然是最主要的栽培基质。因此,土壤健康与否对作物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不仅直接关系作物自身,更对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类有机、无机养分有着直接的影响。
土壤修复“迫在眉睫”,我们国家近年来就从不同层面出台了相关法规条文:
2013年,中国首个土壤污染治理国家方案出炉,《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确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强化被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加快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可见维护土壤生态平衡,防止土壤恶化迫在眉睫。
2015年7月,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简称“双零增长行动方案”。目的就是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关键是把握好“精、调、改、替”4字要领: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一计划的发布可以说是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事件。
2017年12月22日,农业主管部门发布,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连续三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2020年,我国要实现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国家在号召,媒体在关注,企业在行动,农民在参与。特别是一些有责任和担当的新农人早些年就已开启了品质农业的探索且卓有成效,如济南阿波罗963大姜、青岛华垦的佳垦草莓、北京成禾佳信的碧护美果等,或许他们还没有做出如何骄人的成绩,但他们信念坚定、步履扎实……
土壤修复必须直面的三个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土壤修复,必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修复、破坏和效益,包括技术、产品和理念。这才是长治久安的修复,这才是逆转报酬递减、实现作物可持续高产的根本之道。因此,需要充分重视土壤修复中的三个关键点:
第一,修复与效益。
所有不以作物丰收为目的的修复,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修复。
在当前,土壤修复的呼声很高,举国关注。土壤调理剂的市场也异常火爆,农户需求大,但多为单一型的技术和产品。
一方面单一型的技术和产品暴露出参差不齐的效果,而且有些化学的处理方法更是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其说是土壤修复剂,倒不如说是防治根结线虫或某些问题的药剂更合适。
另一方面没有配套的技术或产品的支撑,即使很好地治理了土壤,土壤也会受到施肥用药及耕作制度的影响,再度被迅速破坏。
所以,土壤修复必然是贯穿于作物整个生育期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系列优秀技术、产品和方向的整合,是与农户的报酬不递减紧密联系的。
第二,修复与破坏。
土壤修复已倡导了很多年,但在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看到健康的土壤,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土壤恶化不断加剧,为什么?是土壤调理产品不行吗?不是。
大家都知道土壤恶化的成因:一是不合理的施肥用药;二是不合格的肥料农药的使用;三是不科学的耕作制度。
我们一边在推广着优秀的土壤调理产品,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缓解土壤压力;农户或者又在过量地使用肥药、使用一些以次充好或者是假冒伪劣的农资,破坏着正在修复或已经修复的土壤,甚至破坏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修复的成果。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一种死循环。个人认为,这是掩耳盗铃的一种欺骗。试想,在这循环不远的尽头,当农作物的可持续生产戛然而止的时候,我们中还有多少人再是农资人。
修复与破坏是并存的。所以说,土壤调理技术是土壤修复的第一步,而要维持和巩固修复的成果,更要从避免破坏去思考和运作。
第三,修复之道。
建立“以土壤调理为原点,以配套施肥方案为主体”的套餐体系,方为真正的丰收之道。
关于土壤调理的产品很多,比如含硅钙镁的、含富里酸的、含有机碳的等,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调酸降盐。
关于不破坏土壤的肥料种类也有很多,比如控释肥,可以在节肥、节人工的前提下帮助作物丰收;比如优质有机肥,比如优质水溶肥或液体肥,用量少,养分利用率高;比如生物刺激素类产品或含有生物刺激素的产品。将这些优秀的产品,整合在一起,形成配套的技术,就是我们对土壤修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