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通过地下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的,而地下块茎也是主要的商品部分,所以块茎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马铃薯发芽、出苗、生长情况,还会对后期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种植马铃薯除了田间管理技术,最好在栽培之前了解清楚其生长所需的一些条件、规律以及植物学特性,才能在栽培过程中科学正确的管理,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学特性
马铃薯植株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组成,主要的商品就是地下部分的变态茎,也就是块茎。植株的每一部分生长特性都不同,因此需根据不同的特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1.茎:马铃薯的茎比较特殊,有地下茎和地上茎之分。地下茎就是生长在土壤中的茎,它们的节间一般很短,在节的部位又长出匍匐茎;当植株完成生长,进入块茎生长期,匍匐茎的顶端膨大,即可形成缩短了的地下茎——块茎,就是常看到的马铃薯,它主要有储存养分,繁殖后代的作用。
马铃薯的再生能力比较强,地上茎节处可产生不定根;地下的块茎生长需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才能形成外形好的块茎。如果栽种地土壤黏重、通透性差,则容易结出凹凸不平,劣质的块茎。
2.根:品种不同,根系的分布、深度、发达程度都会有所不同,使用种子播种的马铃薯发芽生根慢,而使用块茎种植则比较快。当块茎发芽长出时,根也会从芽的基部发出,这就是马铃薯的初生根,继续生长后,初生根周围可长出多条匍匐根,初生根一般向下生长,匍匐根则水平生长。根据马铃薯根的特性可知,疏松的土质是保证马铃薯旺盛生长的一个条件。根据不同的品种合理密植,适当把握株行距,是后期高产的关键。
3.花: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花色是不一样的,但一样的是它们都是马铃薯进入结薯期的重要标志。一般早熟品种,第一花序开放,与地下块茎的膨大是一致的,所以开花后即可进入结薯期的管理。
马铃薯开花后,地上部茎叶制造出的养分不断地向块茎输送,块茎体积、重量也迅速的膨大、加重,这个时期(结薯期)是关系到地下块茎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马铃薯的大部分产量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加强田间管理是重中之重。
生长所需条件
马铃薯是一种喜冷凉低温的作物,其植株和块茎,对环境的反应也有自然特性,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均可栽种。其中,以下几个条件对其生长影响比较大。
1.温度:温度可影响马铃薯幼苗出土和植株的生长。当地下10厘米温度在7~8℃左右时,幼芽即可正常生长出土;低于0℃时,出芽缓慢或受冻。这种低温情况下,是很容易形成闷生薯。所以,春季播种马铃薯时,一定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和播期时间的掌握。
另外,植株生长最适温度在21℃左右,高于42℃茎叶就停止生长了。开花的最适温度在15℃~17℃左右。这个温度段,花粉育性高,产品好,若在花期温度低于5℃或高于38℃,花粉育性差,影响产品质量。
2.湿度: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同的生长期需水量也不一样。
幼芽时期仅需要少量的水分,薯块是完全可以满足的,也就是说,可满足薯块出芽生长即可,水量过大则会影响根的生长,不能出苗。
发棵期,即从马铃薯团棵到12片叶展平时,此期需要足够的水分来促进马铃薯发棵,但是后期要逐渐控水,以免马铃薯出现徒长,阻碍块茎膨大,结薯期延迟。
进入结薯期后,块茎细胞迅速膨大、生长,这时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尽管马铃薯需水量比较大,但浇灌时要注意不能积水,尤其是结薯前期,不能浇水过大,以免出现病害和薯块腐烂、开裂等现象。
收获前,应停止浇水,降低土壤湿度,为采收做准备,还可促进薯皮老化,提高块茎的品质。
3.养分: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可见养分对作物的重要性。马铃薯除了需要三大元素之外,还需要钙、镁、硼、锌等微量元素的支持。马铃薯生长期间对氮肥的需求量最大,膨大时期对钾肥需求较高。充足的氮肥可促进植株和叶面的增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对提高块茎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作用。
想实现高产绝不是一件容易、单纯的工作,这不仅需要种植技术和经验,还要懂得马铃薯的各种特性,再配合综合的管理技术,才可以达到预期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