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安徽、陕西、黑龙江等地部分种植大户纷纷退租土地。客观来看,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更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阵痛”。
对于土地流转经营大户来说,平均一亩地的投入超过1,800元,夏秋两季的收入合计1,464元,一亩土地的亏损就已经超过360元。95%以上都赔钱是土地盲目流转的问题,还是经营不善的问题,或是政策不落实的问题?
01 种植大户钱财两空,“退租热潮”初见端倪
2008年,仪大彪分两次流转600亩土地,成立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第一家韭菜产销协会。仪大彪和农民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土地流转承包合同,每亩地每年租金1,000元,一年一付。到了2009年,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导致一窝蜂上马,当地韭菜产量过剩,“菜贱伤农”,多数土地流转户赔得一塌糊涂,且受天灾和市场供求等影响,仪大彪不仅没有因为“土地流转”富起来,反而赔光了积蓄,欠下巨额的银行贷款及其他债务。
其实与仪大彪一样的种植大户还有很多。亳州市新天地蔬菜基地有限公司贾顺华流转土地200亩,已经赔进去200多万;亳州市蔬菜种植大户张奎发因赔钱无力还债逃往外地;亳州市蔬菜种植大户卞广亮流转土地2,000亩,因赔钱只好将所流转的土地退租、转租。
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流转大户没有享受到国家给予农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帮扶;二是当地农业保险缺位,没有起到保障作用;三是个别部门乃至村里在土地流转中,把土地流转户当作“唐僧肉”,让农业项目补贴成为分红筹码。四是种植大户盲目跟风,流转土地做农业,不考虑种植风险和市场行情,一根筋的蛮干。
02 无奈种粮大户,纷纷加入“退租热潮”
根据在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的调研发现,因粮价下跌、自然灾害、流转价格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部分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面临亏损,种粮积极性受挫,退租、减少租地规模现象在多地上演。
03 新型经营主体退租频现
记者在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采访发现,部分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经营困难,退租、减少土地规模并非个别现象。沃野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河南省社旗县规模最大的农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从2013年起流转承包土地,一直按照每亩地850元的价格流转,经营规模最高时超过3,000亩,今年只种了2,200亩小麦。沃野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道丽介绍,正常年景小麦亩产能超过1,400斤,但前两年灾害多,不赚钱还赔钱,去年不得已退掉将近400亩排水条件不好的土地。
在全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省,也出现一些新型经营主体退租、减少耕地流转规模的现象。黑龙江省嫩江县宝全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流转了3万亩旱田,比去年减少了3,000多亩。“退掉的部分,农民自己种了一部分,一部分又流转给了别人。”合作社理事长常保全说。黑龙江省桦川县苏苏村种粮大户史忠伟今年种了170多亩水田,去年种了300多亩,“130多亩都退给村民了,不敢种那么多了。”一方面是因为粮价下跌,种粮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主要是自然灾害加剧种粮风险,部分新型经营主体亏损严重。
04 如何防控退租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健全规模种植风险承受评估体系,引导鼓励适度规模经营,限制超大面积的规模经营,降低规模过大的经营和金融风险。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特别是极端灾害性气象条件下保险理赔制度,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尤为重要。
黑龙江省嫩江县宝全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参加了“保险+期货”创新试点,规避了自然灾害和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合作社理事长常保全说:“试点面积小,不少农民想加入却申请不了。希望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提升农民防范市场风险能力,这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收益,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