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重茬问题较为普遍,随之而来的是黑痣病日趋加重,且发病较为普遍,据相关数据显示,黑痣病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左右,个别年份甚至会造成全田毁灭,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发病症状
病菌在苗期侵染顶芽和茎基部,顶芽被侵染后引起死亡,茎基部感病形成褐色水渍状病斑引起立枯;生长期主要侵染地下茎和匍匐茎产生褐色溃疡型病斑,地上部表现为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成熟期主要侵染块茎,感病严重导致匍匐茎顶端不能膨大结实,感病较轻导致块茎畸形生长,变小,块茎上形成黑色土坷垃状附着物,即病原菌的菌核,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根系呼吸、吸收等生理生化性状减退。
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丝核菌在7~39℃均可生长,较低的土壤温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于丝核菌的侵染,同时土温低、湿度大,种薯幼芽生长慢,不经催芽的薯块栽植后,出芽周期长,在土中埋的时间长,会增加病菌的的侵染机会。结薯后土壤湿度太大,特别是排水不良,新薯块上的菌核(黑痣)形成会加重。
(2)播种时间:播种时间过早或过迟都会引起病菌对幼芽的侵染。北方地区播种过迟,土壤温度升高,病原菌开始萌发极易引起病害发生;相反,如果播种过早,薯苗出芽缓慢,会增加病菌与种薯接触时间,导致芽腐。
(3)耕作栽培:多年连作的田块病害发生较重,单年间作的田块病害发生较轻。管理粗放,土壤板结,透气性不良,排水性差的地块,种薯出苗时间长,长势弱,发病较重。在雨天进行整地、做畦或播种作业,土壤潮湿,容易板结,不易幼苗萌发和出土,易遭病原菌侵染。
(4)管理措施:施用未经腐熟的肥料,常常混有病菌的菌丝体和越冬菌核,极易造成病原菌繁殖侵染;且肥料在大田腐熟发热会伤害幼苗形成伤口,易于病菌侵染。
防治策略
(1)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
(2)适期播种,避免早播;
(3)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消毒;
(4)播种前马铃薯块茎用35%福·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用50%异菌脲0.4%溶液浸种5分钟,也可选用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茎叶喷雾;
(5)垄沟喷雾:种薯播到垄沟后马上在沟内喷洒25%威远青岚(嘧菌酯)悬浮液,每亩施用60毫升。使土壤和薯块都沾上药液,然后覆土。最好使用带喷药装置的马铃薯播种机,开沟、播种、喷药、覆土一次完成。
(马铃薯产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