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 马
1.简介
蓟马是一种靠吸取植物汁液为生的昆虫,属缨翅目,蓟马科,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进食时会造成叶子与花朵的损伤。棉花上的蓟马主要有烟蓟马,又称葱蓟马、棉蓟马和花蓟马。烟蓟马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分布,以北方棉区发生较重,寄主植物有棉花、烟草、葱、蒜、韭菜、瓜类、马铃薯和大豆等。
2.形态特征
烟蓟马体型较大,体长约1.2~1.4毫米,体色自浅黄色至深褐色不等。年发生8~10代,世代重叠。烟蓟马成虫较活跃,能飞能跳,怕阳光,白天多在叶荫或叶腋处为害,阴天和夜间才到叶面上活动为害。雌虫以产卵器刺入叶内产卵,1次产1粒,每头雌虫1生可产卵数十粒到近百粒。此外,雌虫还可孤雌生殖,5-6月间卵期6-7天,初孵幼虫群集为害,以后即分散。温度适宜,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0多天。烟蓟马在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生严重,雨季到来,虫口减少。
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早春清除田间杂草和枯枝残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成虫和若虫。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减轻为害;
(2)物理防治:利用蓟马趋蓝色的习性,在田间设置蓝色粘板,诱杀成虫,粘板高度与作物持平;
(3)药剂防治:采用25%吡虫啉2000~3000倍或5%啶虫脒15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使用威远鼎功(2.5%功夫水乳剂)每亩用量50ml,或用威远靓功(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每亩用量25ml。
蚜 虫
棉花上主要有5种蚜虫:棉蚜、棉长管蚜、苜蓿蚜、拐枣蚜、菜豆根蚜。其中以棉蚜为主,是我国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1.主要为害
棉蚜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部分,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现蕾迟、蕾铃减少等。
2.发生条件
棉蚜在我国南部棉区一年发生20~30代,北部棉区一年发生10~20代,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棉蚜以卵在木槿、石榴、花椒和冬青四大越冬寄主上越冬。
棉蚜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55%~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地形、地貌对蚜虫迁飞影响很大,如遇障碍物,易形成发生中心,造成严重为害。一般单作棉田发生早而重,套作棉田则发生较迟。棉株的营养条件对蚜虫的发生有影响,含氮量高的棉株,蚜虫为害严重。
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②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如瓢虫、食蚜蝇、草岭、蜘蛛等;③水旱轮作;④在棉苗出土前,清除棉田内外杂草,减少早春蚜源;
(2)药剂防治:适时进行喷雾防治。前期可使用10%吡虫啉1000倍液进行预防,当三叶前期卷叶株率10%,三叶后期卷叶株率20%以上时,可使用50%辛硫磷1000~1500倍,或20%啶虫脒粉剂3000倍,或威远定秀(20%啶虫脒可溶性液)3000倍,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等药剂稀释喷雾。
棉叶螨
1.主要特征
棉叶螨除短距离爬行扩散外,主要借风力传播,也可随水流转移。成、若、幼螨均危害棉花叶片,从幼苗到蕾铃期,都受到叶螨的危害。叶螨常聚集在棉花叶背,用口针刺吸叶片内栅状和海绵细胞的汁液,破坏细胞中的叶绿体。受害叶片正面出现黄白斑,后变红。叶螨多时,叶背有细丝网,网下聚集虫体。受害叶干枯脱落,棉株枯死。中后期发生时,中下部叶片、花蕾和小铃脱落。
2.发病规律
棉叶螨发育最适温度为25℃~31℃,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35%~55%。除卵以外,各发育阶段的棉叶螨都会随空气流动而分散传播,移动距离可达200米,高度可达3000米。
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晚秋和早春结合积肥,铲除田埂、沟、渠、路边和田间杂草,可减少叶蜗的危害;秋耕冬灌或者稻棉轮作,压低棉叶螨的越冬基数。棉田要合理布局,避免与大豆、菜豆、茄子等寄主作物连作、邻作和间套作;
(2)生物防治:棉叶螨自然天敌较多,如瓢虫、草蛉、捕食螨、 小花蝽、肉食蓟马、蜘蛛等,棉田前期应少用或不用广谱性农药,而应选用选择性药剂,保护自然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
(3)化学防治:可以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或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1500倍液或5%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施,还可与四螨嗪、三唑锡、炔螨特等药剂复配使用;在棉花打顶前后可喷施威远焱丹(28%阿维·螺螨酯悬浮剂)3000倍液,使用1~2次。
棉铃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为灰褐色中型蛾,体长15~20mm,翅展31~40mm,复眼球形,绿色(近缘种烟青虫复眼黑色)。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
2.发病规律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3.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①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②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棉铃虫的迁移和繁殖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③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④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危害。
(2)药剂防治:前期预防可使用1%甲维盐1000倍液;防治二代棉铃虫选用20%灭多威乳油1500倍;三、四代每667m2用48%毒死蜱乳油50~60毫升对水50~60千克喷雾,三、四代棉铃虫防治期间棉株高大,产卵分散,喷药应掌握在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棉叶正反面、顶尖、花、蕾、铃均匀着药才能保证药效,同时注意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施药后遇雨要及时补喷。中后期可使用2.3%甲维盐1500~2000倍液或威远粒妙(5.7%甲维盐可溶性粒剂)3000倍液进行防治,此外,还可使用氟铃脲、毒死蜱等配合甲维盐杀虫,效果更佳。
(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