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春麦区发生较重。
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齐穗后20天内易感病,小麦扬花期感染率最高。此时期若连续阴雨3天以上,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在小麦抽穗后15-20天内,阴雨日数超过50%,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就可能大流行。一般减产2~3成,大流行年损失可达5~6成。病麦粒的千粒重及出粉率降低,且病麦粒含有毒素,人、畜不能食用,损失较重。
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为害穗部引起穗腐。穗腐为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麦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形成枯白穗。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
防治方法
由于病害在多雨季节短期爆发,防治上以健身栽培、防治并举为主,抓住有利时机,选用对路农药,及时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一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
(2)农业防治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
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药剂防治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可选用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30~40毫升,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碧护3g喷施。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7天左右喷第二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亩用5%高效氯氟氢菊酯30ml或70%吡虫啉5g+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30~40毫升+磷酸二氢钾150g+碧护3g等,防效优异。在长江中下游,喷药时期往往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可加入助剂增强渗透性和粘着性。
注意事项:用水量每亩不低于15公斤,喷片选用小孔喷片,提高雾化效果和单位面积雾滴数,提高穗部着药均匀度。低容量喷雾法或弥雾机弥雾效果更好。安排好浇水时间,避开扬花期浇水,以避免增加田间湿度和感病机会。一定杜绝用喷灌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