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合肥“科学岛”获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研制出一种光热型控释农药,该项研究提供了一种通过光热高效控制农药释放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传统农药释放与需求难以匹配,有效利用率仅20%~30%,不仅拉高成本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迫切需要发展农药控释技术。而目前的控释农药合成步骤较复杂、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吴正岩课题组利用凹凸棒土、生物炭、碳酸氢铵和农药草甘膦等制备出一种光热型控释农药,可通过近红外及其产生的热效应高效控制农药释放,实现农药按需供给,提高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该技术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应用前景广阔,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STS项目、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安徽省环保项目等资助。
吴正岩研究员表示,该控释农药为颗粒状,由天然黏土、生物炭、发泡剂和农药按一定比例复配,并在外面包一层有机物薄膜制作而成。
其中,天然黏土和生物炭作为载体可吸附大量草甘膦。生物炭同时为光热剂,近红外光照射可使生物炭升温,促进发泡剂受热分解产生气体,冲破农药外层的膜,形成许多微纳孔道,促使草甘膦释放,从而实现光控释放。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程度,调节近红外照射时间,可以实现精准给药,农药利用率提高20%~40%。每亩使用该农药颗粒1~10公斤,具体用量根据病虫草发生程度确定。本技术可以按需给药,最大程度降低农药用量,同时降低农残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