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的瞬间,那些瞬间钩织的记忆,让过去的日子留下痕迹。
首辆载有3000吨优质玉米种子的专列驶出张掖,被困两个月的
种子通道陆续打通。海南12月的阳光一如往年那样灼热,但草帽下黝黑的脸庞却比以往笑得更甜,没有错过授粉的喜悦是专属
种业人的快乐……
时光不弃,纵使多次被迫按下暂停键,我们依然交出了2022最好的答卷。
振兴行动第二年,利好政策不断赋能种业,新种子法正式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落地,最高法加持,种源保护力度加强,种业市场不断净化,育种创新得到保障,企业阵型初露锋芒,种业发出时代强音。
一场规模空前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超22万份,一些濒临灭绝的资源重获发现。世界一流的国家农作物、渔业种子资源库建成,“广明2号”等三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审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把基因剪刀研发成功,270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公布,国家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由70%提高到75%,种业振兴展现良好开局。
四川、甘肃、海南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与认定的96个为国家级制种大县、2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构建起中国种业的核心生产格局。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供种保障能力将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240家核心育种场及扩繁基地覆盖到3/4的畜禽用种,960家水产原良种场(中心)提供了40%以上的水产苗种,大部分畜禽、水产种源可立足国内解决。
农业农村部公告第一批72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19个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名单,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国家队”亮相世界。
经受住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下,全球粮食贸易政策和价格持续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出的考验。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他的功勋我们没有忘记,他的梦想众人赓续。中国空间站完成全球首次水稻“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试验,多年生水稻品种育成,“杂交稻双季亩产3000斤”连续两年实现,巨型稻喜获丰收……
包机、专列、自驾,不远万里只为奔赴南繁热土,破卡闯关一心出种只为不误农时。
“基地已有多人感染,但现在正是授粉高峰期,我们仍坚守在育种地”。这是玉米团长赵久然给我发来的信息,也是众多南繁育种者的声音,更是我国种业振兴的号角,响彻寰宇。心向远方,一往无前。
经历了最艰难的一年,路障渐清,2023想要不被甩开,必须提速超车,追上未来。
加快育种创新,不能总想着抱团取暖或者抱大腿。新种子法、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最高法《意见》、种企扶优等一些列种业振兴行动的落地,都在表明,种质资源是基础保障,育种创新是种业发展关键。不论是“破难题”、“补短板”还是“强优势”阵型种企,都在强调提升育种创新。69家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我们看到很多拥有核心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企业;是育种创新,让他们成为我国种企的翘楚;做大做强是做好育种创新,绝不是报团取暖或者抱大腿。
抢占生物育种赛道,不能让未来总是棋差一着。育种2.0时代到4.0时代的更迭是必然趋势,基因型检测、大数据挖掘等育种手段的应用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新的赛道已经有企业在奔跑。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出台,预示着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走出关键一步。目前已有11个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3个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产品获得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大北农、杭州瑞丰、隆平生物等转基因赛道生力军抢占先机。生物育种产业化,赛道外的人将无招架之力,永远棋差一着。
三产融合放大种子价值,不能偏安一隅。6元一根的玉米引发全网争议,高价玉米对应谷贱伤农极其的讽刺;追根溯源,事件平息的背后,我们看到优质农产品的大有可为,但更应该想到种业人要做什么。种子,这个核心要素掌握在种业人手里,串联上下游,激发产业链价值是种业人应该去做的事。供需失衡必然谷贱伤农,品质参差必然无法增值。源头把控,保证种子质量,优化栽培管理,适度推广。农产品种植有效益,销售有利益,三产融合发展,种子才能不断获益。我们见过太多良种迅速推开,又迅速泯然众人,种业人如果只想着偏安一隅,自己赚钱,一定无法走远。
锦绣山河千万里,繁荣盛世颂华诞。困扰我们三年的疫情犹在,但是这个年尾我们已然看到了曙光。
回望三年,我想说:去TMD新冠,再也不见!展望未来,我想说:我们都在用力活着,选择相信明天。
种业人,道路已通,让我们提速超车,追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