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是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块领地,电商纷纷涉足农资产品,农资电商使农民获益增收。农资电商是怎样的营销模式?是否真为农民带来好处?
当前一些电商也售卖化肥,如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但在淘宝主要是一些小袋装的化肥,而在阿里巴巴虽然有大袋装的化肥,但必须大量购买,买得越多价格越便宜,对于散户而言,一人基本1.5亩土地,多数施底肥一次、追肥一次,有的甚至只施底肥一次,就按施肥两次最多也就两袋,对于至少也得几十袋的购买量让散户望而却步。
当前,土地流转变革使家庭承包被适度集约的农业生产方式取代,农资购买主体转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种植大户等,和传统的“批发零售”相比,统一采购和配送可以实现渠道扁平化和经营规模化。
调查数据显示,89%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农资行业目前逐渐进入电商行业,其中49%的农资企业开始筹建或已建立了自身的电子商务网站。仅有11%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暂时未考虑电子商务营销。
农资企业相对其他的电商来说晚了至少10年的时间,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刚刚拿上议程,对电商的理解和参与度都不高,可以说农资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
现在的农资生产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能严重过剩,销售的产品基本上已经处于成本线的边缘,但是还要受到流通企业的不断挤压,长久以来形成的渠道为王的概念在农资行业根深蒂固,很多企业的销售基本上都被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压价,一直压到破产为止。流通企业也面临着困难,长久以来的赊欠导致资金跟不上,无法拓宽资金渠道,回收货款又增加了成本,唯一能做的就是拿厂家开刀,不给赊欠就降价。农民更是有苦说不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农资到底是个什么行情,更重要的是无法判断自己购买的东西是真是假,唯一能做的就是先欠着,等收割了再说,庄稼涨势好,没有碰到假的再给钱,关键问题是买的种子、农药、化肥又不是一家的,真出了问题还不知道到底在哪。就这样,生产厂家、流通企业、农户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无法破解的魔咒。
农户和厂家自古以来都不会有交流,都是通过经销商来变了味的交流,农资电商的出现,打破了厂家、流通商都惧怕的事情,害怕让农户知道真相。厂家为了保护经销商的利益,不敢和农民说实话,经销商害怕农户直接和厂家交流,不敢和农户说实话。电商将厂家和农户放在了一个平台上,他们之间可以交流,经销商也在参与交流,只不过角色变化了而已。淘宝的出现,淘汰了很大一部分的商店,农资电商的出现肯定会整合一部分农资经销商,但是不会像人们所形容的那样不需要农资经销商,只是角色的转化而已。农资毕竟不是日常消费品,是生产资料,农资经销商要逐步转化成物流和服务单元。
农资电商不仅提供农资给农民,也为农民的农产品提供销路,同时也开展私人订制,为高端的土地找到高端的消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