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解决方案、农资电商成了本年度农资行业不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农资电商,现在不是要讨论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当然任何东西的流行与兴起都有其客观的原因所在,正所谓“存在即合理”。随着电商的发展,特别是京东、阿里等的上市,又一中国首富的产生更替。更使这把火越烧越旺。加上媒体的报道渲染,一时间不做电商就是等死,没有电商就没有未来似乎成了真理,这种对新事物的热情与拥抱态度笔者也是很欣赏的。但是如果只是盲目跟风上马实是让笔者有些担心。关于农资电商运营会遇到的问题,笔者曾在《做农资电商,你准备好了吗》中有所论述,毕竟电商的水实在是很深呀。我说这话绝不是闻言耸听,也不是对于那些勇于尝试,敢做敢闯人的一种打击,相反,我是在鼓励支持这部分人,是让他们做事前有更多的参考,能更多的思考与借鉴,从而避免少走弯路,减少试错的成本。
一、农资电商—星星之火、可以燎燃
从一开始克胜集团成立电商部门、龙灯的电商平台上线等, 近期我们又看到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牵头由辉丰等三家知名企业共同成立的农资电商平台农一网上线。可以说农资电商目前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燃”之势,加之互联网的本身速度快、宣传广之特点,使这个星星之火已成为熊熊燃烧之态。农一网现在来看可以说是农资行业的淘宝网,目前该网的定位是种植业大户、专业合作社、 农业公司、农垦基地、 生产基地、统防统治、政府采购等,这和目前农资零售店的销售对象还有一定的差异性,当然这也许是现在的普通大众还不适宜做电商的原因吧。另一方面从其目前的产品来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资产品、二是营销产品、三是金融服务产品。从这点看,农资产品只是其业务的其中之一,其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如何,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随着众多农资电商的发展,肯定会使众多的农药企业、农资产品生存环境进一步压缩,普通的营销方式更为艰难。一大部分企业、经销商可能会被迫退出行业。另一方面,一部分有实力、有品牌、有思想的企业或经销商会借机转型升级,从而脱影而出得到长足发展。
二、行业变革—一触即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农资行业究竟发展方向在那里?这也是摆在所有农资人面前需要考虑和探索的事情。 有人提出做电商就不要以农资行业来看待,应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也有人说农药最相似的是医药,应研究医院的商业模式;作物方案思路提出农资营销应以工程承包的思路进行;也有专家说农资即要有工业品的思路也要有快消品的思维。不管是那种思维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和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肯定的是农资的发展肯定不止一种模式。电商也是如此,当一个行业在发展起来体量够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分化。在中国农资产品品牌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农资制造目前来看肯定不是一种战略优势。对于生产企业来讲“专业化公司+信息化改造+小制造”是一种模式,而营销来讲“传统营销渠道+信息化改造”也会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第四代信息化革命已经到来。信息化改造是所有企业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促使企业变革的不仅是行业内的内行,更重要的还有像阿里这样的外行。我想阿里宣布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这不是闹着玩的,他同样会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与农村营销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农资行业。
三、变与不变—且行且珍惜
我相信,农资的变革是一定的,未来被迫退出行业的同行,其中有一条一定是没有变化,固步自封,不思求变的。前几天见到一个自己刚出来做微肥的朋友,在我们谈到现在微肥的现状时,他说:现在的微肥现状就是前10年前的农药现状,很简单很乱。我想这种乱和简单也许正是一种机会,当然也会有陷阱。想想10年前的农药不是也流行过所谓的“一根棍子一口锅,顷刻就是半吨多”吗,现在说的话的人都好吗?如果把农资行业再进行细分,那么肥料(大化肥)是走在农药的前面,而农药又走在微肥的前面。这种不平衡也正是企业家的机会所在。正如张维迎所说,企业家就做两件事:第一是发现不均衡,第二是创造不均衡。所谓“发现不均衡”,就是能发现还能够赚取利润的机会,然后利用盈利机会,纠正市场不均衡,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所谓“创造不均衡”,就是在一个相对饱和的市场,通过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打破原来的均衡,找到新的市场、新的客户。
至于农资行业应如何变?怎么变?我想首先其一的是从头脑上,从思想上先变。要能学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事物。在行动上我想史玉柱在《赢在中国》点评时说的一段话可供我们参考。“在做全国性的营销的时候,你首先要做试销。这个试销的经验,一定要一点点地来,快不得。但是这个经验要推向全国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很快地占据,要在别人的面前抢先占领“。我们每个人一定要走出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思考逻辑,永远在自己的逻辑里面生活的人,我觉得是走不远的,希望我们在路上的人,都切记这一点。最后把拿破仑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一同共勉。 “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